主頁(http://www.specialedlaw.net):手機支持衛星通信背后,我們需要知道的事 近日,三名攝影愛好者在內蒙古貢格爾草原意外遭遇大風雪天氣,其中一位隊友李某走失,而李某周圍屬于沒有地面網絡信號的區域。后來,同伴依靠某品牌手機自帶的北斗衛星通信功能,發送坐標信息給其隊友,成功聯系到隊友并獲救。 這是手機北斗衛星通信功能在無信號領域進行救援的典型案例。此次成功營救關鍵點在于失聯者的手機衛星通信功能。 在華為Mate 50系列手機率先宣布支持衛星通訊幫助使用者在緊急情況下求救之后,蘋果也宣布iPhone 14系列手機也支持衛星通訊,“衛星通信”的概念在手機圈爆火,同時也將這個相對陌生的名詞推到消費者面前。 在6月4—6日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中,聯發科技也將展示其3GPP 5G非地面網絡(NTN)技術。該技術可為智能手機提供雙向衛星通信應用支持。借助支持衛星通信的智能手機,用戶可在徒步、偏僻地區駕駛時,或在船上以及其他無移動網絡連接的區域保持聯系。 什么是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地球上(包括陸地、水面和低層大氣中)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人造衛星作為中繼站而進行的空間微波通信,衛星通信是地面微波接力通信的繼承和發展。我們知道微波信號是直接傳播的,因此,可以把衛星通信看作是微波中繼通信的一種特例,它只是把中繼站放置在空間軌道上。 為什么需要衛星通信 手機,已經串聯起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環節。我們隨時隨地拿出手機,都能暢快地上網。但移動通信網絡真的無處不在嗎? 我們都知道,地球雖叫“地”球,但實際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水球,陸地面積只占29%,海洋面積占到了71%。就這么點陸地面積,移動通信網絡也僅僅覆蓋了20%;相比之下海洋的網絡覆蓋率就更低了,只有5%?傮w算下來,移動通信網絡只覆蓋了全球不到10%的面積! 但海洋上有各種各樣的船只要上網,陸地上人跡罕至的地區也不是完全沒人去。這些被遺忘的邊緣地帶的通信需求該如何滿足? 此外,在大自然面前,人類的力量是渺小的。洪水、地震、海嘯等自然災害往往導致大面積的地面基礎設施破壞,導致斷電、斷網、斷路,使救援工作困難重重。 在此等危急時刻,如何打通救援的生命線? 上述問題的本質是:怎樣建設一張覆蓋全球,不受地面環境限制的通信網絡? 于是,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天空,期望通信基站像星光和月光一樣,不管底下的大地是繁華還是貧瘠,是平原還是戈壁,都能把信號毫無偏見地灑滿大地。這樣的方案還真有,就是“衛星通信”。 與常規通信的差異 目前手機通信的手段主要可以分為兩種——地面通信和衛星通信。 地面通信(目前常用的通信手段) 其中地面通信就是依賴于鋪設在地面的通信設備所組成的網絡,其信號的接收步驟大體是這樣的: 手機發出信號—地面無線收發裝置(基站)—通過專用網絡(一般是鋪設在地面的光纖)進行遠距離傳輸—到達對應網管中心—分發到地面啊無線收發裝置(基站)然后再傳輸到對應的手機上。 衛星通信 手機發出信號—地面無線收發裝置(基站)—直接以無線的方式和衛星進行通信(衛星此時擔任的就是一個中繼站)—然后再傳輸到地面基站—然后再由地面基站傳輸到對應的手機設備上。 可以看出,地面通信和衛星通信最本質的差距就是傳輸介質。地面通信網絡的主要傳輸介質是埋在地下的光纖網絡。但是其缺點也很明顯,那就是鋪設難度過高和覆蓋率比較低,類似戈壁灘,海洋等人煙罕至以及自然環境惡劣的地區都無法做到信號的全覆蓋,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一些深山老林無人區的時候,我們的手機會沒有信號。 而衛星通信則是通過飛在近地軌道的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,全程基本不依賴于有線通信設施,也就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地下鋪設龐大的光纖網絡,在衛星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,理論上具備連接全球任何位置的能力,哪怕用戶處在無人區,深山老林以及廣袤的海洋上,也可以通過飛在頭頂上的衛星進行通信。 但是,衛星通信的缺點也很明顯,由于現階段通信衛星數量有限,其所能提供的傳輸速率和通量很有限,這就導致到目前為止,絕大多數衛星通信的傳輸速度還都非常慢,資費依舊比較高昂,并且衛星通信存在日凌中斷、星蝕和雨衰現象。 目前衛星通信技術已經應用在衛星電話,廣播電視,軍事通信,應急通信等領域。 期望在不久的未來,我們每一個人的手機,都可以在杳無人跡的沙漠荒原,在波濤洶涌的茫茫大海,在被自然災害蹂躪下的殘破家園,都能接收到來自衛星的滿格信號。 (中國集群通信網 | 責任編輯:李俊勇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