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(http://www.specialedlaw.net):揭開中國華信的神秘面紗--看看他的前世今生 前不久,中國華信以2.02億歐元的對價順利完成對阿爾卡特朗訊企業通信業務收購的消息,讓中國華信這個讓人陌生的名字,走上前臺。這是一家怎么樣的企業?讓我們一起逐步揭開了中國華信的神秘面紗。
▌新型國企,全球使命 當筆者走進中國華信位于金融街的辦公區,跟富麗堂皇的央企總部大樓形成了很大差別,緊湊開放別致的辦公環境更像是一家互聯網公司。“我們管理著幾百億的總資產,但只有幾十來號人,擁有不同的行業背景,既有來自國企的,也有來自民企和外企的。”馬杰說著,指了指身邊的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凌慧,“這位就是外資投行出身的,也完全融入到了我們這個‘國企’中。” 成立于1993年,中國華信是原郵電部直屬企業;2000年,被劃歸中國電信集團;2011年,國資委將中國華信股權劃轉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持有。作為我國信息產業領域對外合作和科技創新的重要投資運作平臺,中國華信孕育和發展了上海貝爾和長飛等知名企業。二者都是各自領域內最早的一批中外合資企業,自成立至今,不僅成功引進了國外的技術和資本,而且也積累了跨國公司國際化經營管理的豐富經驗。在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過程中,堅持鼓勵技術創新、制度創新和經營創新,曾經引領了國內整個行業的發展。 而在如今產業全球化的時代,中國華信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。“我們的目標是,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資源和資本資源,以全球的視野,結合自身的、戰略規劃和經營能力,打造一個具備全球化經營能力的信息產業投資控股集團,這是時代的要求,更是我們的使命。”馬杰非常自信的說道。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,中國華信展開了積極布局。按照華信的戰略規劃,未來將打造電信系統設備、光纖通信、系統軟件與服務、企業通信和移動互聯網五大業務板塊。前三塊主要涉及傳統電信運營商市場,中國華信已經擁有相當不錯的市場地位,并在業務上形成了良好的海外布局;在企業通信市場,將會面向更多的行業,在新技術浪潮的驅動下發展業務布局,并通過海外并購進一步實現全球產業布局,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。 “華信進入企業通信市場是自然的,也是實現全球化所必須的。但時間不等人啊,自己搭班子從頭干起是來不及的,既然有阿朗企業通信這么合適的標的,我們當然不會錯過。”馬杰說,“就算沒有阿朗企業通信,我們也會繼續在全球范圍找尋合適的業務收購或者合作。”由此可見,進入企業通信市場,對于中國華信來講是志在必得。 ▌天作之合,戰略布局 中國華信選擇收購阿朗企業通信業務卻也絕非是偶然。“在確定進入企業通信市場之后,我們仔細評估了境內外很多標的,并參與了部分標的的投標,但整體看下來,阿朗企業通信是進入企業網業務最合適的選擇。”直接負責此次收購的劉鈞說,“通過上海貝爾的多年運作,我們對阿朗非常了解,阿朗對我們也非常熟悉,這就避免了很多跨國并購中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沖突。” 通過這次收購,中國華信得到了非常關鍵的戰略性資產。“我們得到了企業IP通信和網絡設備這兩條非常完整的產品線,同時也拿到了相關的知識產權資產,承接了其位于全球的五大研發中心;在市場銷售層面,我們完整對接了100多個國家的2500多家全球合作伙伴;也保持了高層管理團隊的穩定性,可以說是站上了很高的一個起點。” 與電信級市場一樣,企業級網絡設備市場也是高手林立,業界前兩名更是占據了絕對領先的全球份額,中國華信雖然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,但注定這將不是坦途。 對此,馬杰認為,“從市場維度來看,企業網市場足夠大,而且規模還在不斷增長中,用戶需求也體現出較強的差異性,容得下更多的產品與廠商;而且在SDN、云計算、移動互聯的新技術新趨勢下,對于中國企業來講,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;從歷史維度來看,現在的企業網市場格局與2000年左右的通信設備市場格局類似,中國企業的機會就放在那里,我們有信心假以時日做到全球行業前五甚至是前三。” 中國華信獨特的戰略定位也使其具備了獨特的優勢:與國內廠商相比,中國華信在全球化運作方面具有比較優勢,而全球化能力,包括團隊執行、企業文化管理、國際化運作體系建設等,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壓強投入就能換來的,而是來自于長期積累;與跨國企業相比,中國華信更加重視本土化,更能充分利用本土化資源和產業資源打造競爭實力。全球化運作的成功取決于充分利用本土市場資源,與本土團隊、客戶、合作伙伴建立長期合作共贏的關系,真正實現“本土化即全球化”的發展模式。 ▌開創第三條全球化道路 從規模上來看,這并不是一起非常顯眼的生意,關注度遠不及歲末年初之際聯想公司的兩起跨國大采購(分別收購摩托羅拉手機和IBM x86服務器);但它卻走出了民族企業的另外一條國際化道路。 在競爭最為激烈的信息通信領域,我國民族企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華為、聯想和中國華信為代表的三條國際化道路。華為依靠的是艱苦奮斗自主研發,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;聯想依靠的是金元鋪路業務整合,目前已經在智能手機、PC和工業標準服務器三大領域確立了規模優勢;而中國華信走的則是通過產業控股的方式,充分利用自身產業資源和資本資源,進行全球業務布局和整合。 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,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。中國資本走出國門,參與到全球資源整合中來也是必然的;中國同時也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和最豐富的產業鏈。“我們非常幸運能夠處在這個時代,只要能夠充分利用手中的產業資源和資本資源,就能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。”馬杰說。 打鐵尚需自身硬,資源只是其中一方面,全球化的視野、全球化的戰略和全球化的經營能力,才是決定全球化道路能否走得通的關鍵,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“軟實力”。此次并購在政府審批、歐洲工會談判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。這再一次證明了,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,對于各國當地文化、法律、商業規則的熟悉與了解,是收購成功的關鍵因素。“你要想讓他們認可放行此次收購,就應當理解和尊重他們的游戲規則,講共通的商業語言。”劉鈞說。 ▌后記:輕描不淡寫 在與馬杰和劉鈞的對話中,他們對于收購成功的喜悅有些輕描淡寫,但其中的辛酸煩惱卻是刻骨銘心。 2013年7月29日,收購項目正式立項,馬杰和劉鈞也就開啟了他們的“飛人模式”,在北京、巴黎和美國之間來回奔波。今年1月30日除夕那天,在就排他性談判達成協議后,兩人搭上從巴黎飛北京的航班,趕著回家與家人團聚。2月4日大年初五,是中國傳統迎財神的日子,子夜時分,劉鈞仍在與巴黎開電話會議,但外面已是鞭炮齊鳴,室內幾乎聽不清對方的聲音,于是他向對方提了個罕見的提議,“要不我們一個小時之后再開會,我現在得去接財神了。”“有時候實在是談不下去了,”劉鈞說,“但事情總是在最后時刻迎來轉機,2月6日(正月初七),我們終于贏得了排他性談判。” 5月29日,華信與阿朗正式簽署了資產與股權轉讓協議,馬杰他們距離自己的目標又近了一步。“但當時心里還是沒底,因為還沒有通過相關國家政府的審批。”直到7月11日,此收購案正式通過了美國的CFIUS審批,馬杰心里的石頭總算是落地了。8月18日是個很吉利的數字,收購案獲得了中國國家發改委項目備案證書;9月30日完成項目的全面交割,10月1日,中國華信正式對外宣布完成收購。 沒有紅地毯,沒有慶功宴,但馬杰、劉鈞他們可以睡一個好覺了。 (中國集群通信網 | 責任編輯:陳曉亮) |